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,黑臭水體治理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、處理水質是否達標上,卻很少關注工程建設與黑臭水體治理的相關性。
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必須用系統(tǒng)的綜合方案加以推進,碎片化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很難從根本上實現黑臭治理目標。
住建部與環(huán)境保護部共建的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(jiān)管平臺顯示,截至2017年2月27日,全國城市黑臭水體總認定數量2014個。其中,完成治理267個,654個在治理中,1010個在制定方案階段,仍有83個未啟動整治工作。
目前,距離“水十條”第一階段目標期限越來越近,黑臭水體治理在方案和技術選擇方面,應該避免落入哪些誤區(qū)?同時,黑臭水體治理是環(huán)保類PPP項目涉及的重要領域,能否利用好對PPP項目的巨額投入,系統(tǒng)科學治理,取得良好效果?記者近日采訪了業(yè)內有關專家。
工程建設
要與治理相結合
先沿河截污,再排水提標,注重建設完善、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網
“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(qū)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(黑)、散發(fā)令人不適氣味(臭)的水環(huán)境,它的潛在成因類指標是COD、氨氮、總磷,直接感官指標是色度、惡臭強度,直接表征指標是透明度、ORP(溶解氧)。”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城市環(huán)境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利指出,黑臭水體治理目標與水質達標不是一個概念,前者更加寬泛,但注重公眾的感觀。
以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河道復原工程為例,設計時就考慮到公眾感觀。河道設計為復式斷面,一般設2級~3級臺階,底部生態(tài)窄河面,滿足基流和凈化,中部人行道貼近水面,以達到親水的目的,上部硬化寬河面,滿足行洪和安全要求。曾經骯臟不堪的河道如今已被清澈見底的溪水、生態(tài)和諧的親水環(huán)境取代,業(yè)內因此把清溪川治理作為黑臭河治理的典范。
當然,要達到親水目的,首先要改善并且維持基本水質。孫永利認為,這一工作的核心是減少外來污染源、達到具備有效生態(tài)流速和一定的復氧(再曝氣)效果。當前,我國黑臭水體治理的重點應當把握總量控制原則,先沿河截污,再排水提標。
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、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(yè)分會理事長張悅認為,城市黑臭河整治要求我們在理念和目標上全面轉變。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,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、處理水質是否達標上,卻很少關注工程建設與黑臭水體治理的相關性。
因此,有業(yè)內人士直言,城市污水處理率表面上看年年提高,實際上還有水分,存在污水漏排偷排、外來水倒灌污水管網等問題。
“城市水體黑臭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,關鍵在排口,核心在管網。”張悅用一副對聯來形容當前的癥結所在:“污水系統(tǒng)入外來水同流合污稀釋水廠,雨水管網混廢棄水魚龍混雜污染排河”。所以,技術對策的關鍵在于對各類污水排水口、合流污水排水口和雨水排水口的治理,核心在于城市要有完善、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網。
只為短期指標
違背治理本意
黑臭水體整治要采用系統(tǒng)綜合方案、合理工藝技術,不能急功近利
據了解,調水沖污、活水稀釋在某些地區(qū)已成為應付黑臭水體的主流辦法,花費巨資不說,還損人利己,有污染轉移之嫌,違背了黑臭河治理的本意。
張悅也堅決反對采用調水的方法。“任何技術手段都要以自然恢復為前提,不能打著生態(tài)的旗號做急功近利、轉移污染的事。”
他認為,水的適當流速和流動性有利于水體改善,但不能立足外部調水,而應促進水體內在的循環(huán)。張悅主張首先優(yōu)先應用再生水。“調水僅是錦上添花的辦法,不是治污的根本。總指望調水,新技術也得不到應用。要盡快拿出一套較短時間能夠達到指標,長遠來看又能治本的工藝方法。”
住建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家?guī)鞂<摇⒅袊鞘幸?guī)劃設計研究院城鎮(zhèn)水務與工程研究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發(fā)現,各地在緊鑼密鼓著手設計整治方案時,技術路線也是五花八門。
“排水背景的企業(yè)擅長傳統(tǒng)截污納管,環(huán)保背景的企業(yè)善用各種新奇技術,水利背景企業(yè)以水利設施優(yōu)先,園林背景企業(yè)則喜歡做大景觀。”王家卓總結,不同企業(yè)的治污方案差異很大,這讓責任主體政府在選擇和把關上都犯了難。在政府不專業(yè)的情況下,他建議,要選擇專業(yè)的技術支撐單位,幫助政府技術把關和協(xié)調組織審查項目建設、科研。
張悅指出,目前在工程實際實施中,出現了一些有誤導、安全性存風險的技術。比如,過度依賴在水體中投加藥劑或生物制劑,實際上是水體的污水處理廠化,一些對治污有效的藥劑可能對原有的生態(tài)體系造成破壞。
比如,化學除磷藥劑或鎖磷劑對河道磷的去除通常是不可逆的,或者說是有效的,但水體透明度問題會快速反復。此外,向河道中加入微生物,加速了生物反應,但如果不能有效供氧,將加速氧的消耗,并再次引發(fā)厭氧惡臭。
就目前來看,各地在黑臭水體整治上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,如北京市建成區(qū)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已開工建設的占全部建成區(qū)的79%。上海市已完成整治和已開工實施整治的黑臭水體共計27條段,占建成區(qū)黑臭水體總量的48%。截至今年9月底,廣州市全市35條黑臭河涌整治工程共計113個子項,累計完成工作量的63.60%。
然而,在推進和實施過程中,還存在一些問題。
1)責任待進一步落實;
2)項目落地難;
審批流程待優(yōu)化,征地拆遷難度大。
3)資金短缺;
黑臭水體整治前期投入大、資金回收難,利潤低,拆遷成本高,公益性強;據業(yè)內專家估算整治1992個黑臭水體約需投入2700億元。
4)部分地區(qū)存在“一沖了之”、“一蓋了之”、“一填了之”現象;
5)控源截污不到位,過度依賴投藥、原位治理等;
6)河道“三面光”,檢查井泄漏嚴重。
黑臭水體治理要遵循 控源截污、內源治理、生態(tài)修復、活水循環(huán) 的十六字方針,但應明晰的是黑臭水體治理并不等同于水環(huán)境質量達標。其與簡單的工程治理相比,改變理念更為重要。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孫永利在今年指出,黑臭水體治理要分“三步走”;結合城市水體位置及水質水量關系,對城市水體進行合理功能定位,基于水體功能進行總體設計;黑臭水體治理的首要工作是解決“內憂外患”,認識部分“技術”的本質,加強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范。
由于各地情況各異,采取因地制宜, “一河一策、一河一圖、一河一表、一河一檔”,近遠期目標結合等措施亦可行。
“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必須用系統(tǒng)的綜合方案解決問題,碎片化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很難從根本上實現黑臭治理目標。”孫永利認為,系統(tǒng)的設計方案和合理的工藝技術只是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成功的第一步,確保設計方案落到實處、工程質量過硬則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黑臭治理目標最終實現的基本保障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